当前位置 : 首页>疾病库>昏迷>文章正文

昏迷(参考内科学)

登革热会传染吗?如何预防和治疗登革热?

2021-04-14 10:04:05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伊蚊传播。潜伏期通常为5-7天左右,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的特点。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的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发作、发热、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极度疲劳、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发病的第一天到发病后的第三天,患者具有高度传染性。少数患者在发热后第三天仍能从血液中分离出病毒。此外,在蝙蝠、猴子、鸟类、狗等可能是登革热病毒的天然宿主的动物体内,可以检测到抗登革热病毒的抗体,从而可能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病因

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的病毒携带者。患者发病前6 ~ 8小时至发病第6天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感染伊蚊叮咬。疫情期间,轻度患者人数是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占人口的1/3,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的一些家畜有登革热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2.传播媒介:伊蚊。已知有12种伊蚊能传播该病,但主要种类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广东和广西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传播,雷州半岛、广西沿海地区、海南省和东南亚主要是埃及伊蚊。Aedes只要接触传染性液体一次就能被感染。该病毒在蚊子体内复制8-14天后具有传染性,感染期老年人可达177人。

3.易感人群:一般在新疫区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年轻3个月,老年86岁,但青壮年发病率高。在流行地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能在其血清中检测到抗登革热病毒的中和抗体,因此大多数患者是儿童。

登革热的症状

1.典型(常见)登革热

(1)发热:通常起病突然,伴有寒战或寒战和高热。体温在24 ~ 36小时内上升高达39 ~ 40。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漏诊发热或放松发热。经过5 ~ 7天的治疗,大部分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发热3 ~ 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又回升。

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fever),发热时常伴较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常较快。

(2)皮疹: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后分布于全身皮肤,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

(3)出血: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典型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检查方法是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果发现出血点则用墨水笔标出,然后用血压计的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再使其保持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维持8min后解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约2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出血点的数目,减去原有出血点的数目,若两者之差大于10则为阳性,登革热患者的束臂试验常呈阳性,由于束臂试验有可能使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的试验前臂出现瘀斑的可能性,因此,本试验不宜过多施行。

(4)其他:约1/4病例有轻度肝大,个别病例可有黄疸,但脾大少见。

2、轻型登革热

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无出血倾向,但浅表淋巴结亦常肿大,病程常短于5天,流行期间轻型病例较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状较轻,故较易被忽视而漏诊。

3、重型登革热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但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于24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登革热会传染吗?登革热可以在人和人之间直接传播吗?

疾控专家: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但伊蚊叮咬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大量复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从而导致登革热的广泛传播。

登革热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以发病前1d至发病后5d传染性强,轻型和隐性感染者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其次为白纹伊蚊。蚊虫吸血受染后8-14d才有传染性,再次叮人即可传播疾病。伊蚊受染后终身具传染性,登革热病毒在白纹伊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可大量复制。病毒在蚊体内可经卵传代,故伊蚊又是本病毒的储存宿主。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巩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免疫力。流行季节与各地气候、蚊虫繁殖情况有关,广东省为5-10月,海南省为3-10月。

登革热西医治疗

应尽可能做到及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患者。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治疗宜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高热病人可酌情静脉输液,每日1000-l500ml,但需注意防止输液反应,有输液反应时立即给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并观察病情变化。登革出血热,有休克、出血等严重症状,需积极处理。休克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可选用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首次液体300-500ml快速静脉输入,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加用血管活性药。大出血病人应输新鲜血液,上消化道出血者,可服氢氧化铝凝胶、云南白药、西咪替丁(甲氰咪胍)等。对子宫出血者,可用宫缩剂。有脑水肿者,用20%甘露醇250mI和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抽搐者可用地西泮(安定)缓慢静脉注射。

1、一般及支持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病程的第7天。对典型和重型病例应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保持每日有一定的尿量和大便通畅。

2、对症治疗:

(1)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

(2)维持水电平衡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及导致脑膜脑炎型病例发生。

(3)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4)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5)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6)降低颅内压: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250~500ml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于6~8h后重复应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40mg/d,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并作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和血液酸碱度监测。

登革热患者宜食 

1、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菜汤,藕粉,蛋花汤,面片等。  

2、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肝肾、蛋黄、豆制品以及大枣、绿叶菜、芝麻酱等。  

3、给予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牛奶、肉汤、鸡汤等。  

登革热患者忌食 

1、忌辛辣刺激调味品,如辣椒、花椒粉、咖哩粉等。  

2、忌烟、酒、咖啡。  

3、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以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黄豆芽、洋葱等均不宜食用。

预防登革热

一、预防登革热要处理孳生地、消灭蚊蚴:  

1、疏通沟渠、下水道,防止积水,填平洼地、翻盆倒罐清除积水。  

2、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摧毁白纹伊蚊孳生地。  

二、预防登革热要杀灭成蚊:在住宅、办公室、医院等及其他公共场所可采用药物杀灭成蚊。目前可采用下列几种:  

1、敌敌畏: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及烟薰,特点是,迅速杀死成蚊。对人畜有毒性。使用时须小心,注意。  

2、三氯杀虫酯(7504):对人畜毒性低,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及烟薰,特点是见效慢,但保持时间长,7~10天仍有效。可与敌敌畏混合使用,比例为4:1或3:1,其优点是且持续时间长。  

3、人工合成除虫菊酯类:其制剂有二氯苯醚菊酯,胺菊酯等,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特点是杀虫效果强,对人畜毒性低。  

4、溴氰菊酯:属于触杀药(即接触中毒)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杀虫作用强,对人畜毒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