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Rieger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年性出血性黄斑病变)
预防并发症,仅血糖达标还不够
2021-05-26 12:00:03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可以远离糖尿病并发症吗?
不会,如果血糖在一定时间内波动很大,还是会提前出现并发症。
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学习。
糖尿病并发症与血糖波动
夫妻双方都患有2型糖尿病,妻子是病了3年的老师,丈夫是病了5年的公务员。平时血糖控制的很好。上月监测的糖化血红蛋白妻子为7.0%,丈夫为6.8%。
将近半个月,老婆觉得眼睛模糊,就去区医院检查眼底,老公也顺便检查了一下。
结果:妻子有3期糖尿病眼底病变,丈夫有1期糖尿病眼底病变。
我妻子对考试结果感到困惑,所以来找我咨询。
老婆:我糖尿病发病时间短,平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为什么并发症出现的比我老公早?
虽然妻子空腹血糖控制严格,但餐后血糖控制稍差,餐前餐后血糖波动较大。
《糖尿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指出,由于血糖波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相似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并发症风险。
不难理解为什么妻子病程短,但并发症严重。
当然并发症不是单因素控制的,还要考虑家族史、吸烟、体重指数、腰围、血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因素。但除了以上因素,还要多注意血糖的波动。
什么是血糖波动,怎么计算
血糖波动:是血糖在高值和低值之间的波动状态。分为:
短期血糖波动(日间血糖波动和日间血糖波动)
长期血糖波动(其实是指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
检测方法也有两种:动态血糖监测(受条件限制,很少使用)和自身血糖监测(简单方便,应用广泛,可自行监测)。
今天主要计算血糖的自我监测和一天内血糖的波动。
血糖当天(当天高值-低值)波动范围<4.4 mmol/l;
餐后血糖波动范围[(早餐后-早餐前)(中餐后-中餐前)(晚餐后-晚餐前)/3)] <2.2 mmol/L.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6月9日,妻子血糖波动为4.4mol/L,餐后血糖波动为3.7 mm。
ol/L,血糖波动较大。引起波动的原因
其实健康的人之内血糖也是在不停的变化着,只是它们上下波动幅度较小(一般保持在2-3mmol/L之间),这个主要归功于是体内糖原、胰岛素和升糖激素之间相互作用。
但当糖尿病来袭时,甚至在糖尿病前期,血糖波动就开始发生变化。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分泌减少,体内这种平衡机制被打乱,加之外源性用药、进餐不节制等进一步造成血糖波动加大。
《糖尿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指出:任何引起血糖升高和降低的因素都会引起血糖波动,其中主要有两种情况:①餐后血糖升高不受控制②药物、运动、饮食等引起低血糖。
了解到餐后血糖升高和低血糖出现为血糖波动主要原因,我们尽量减少上述两种情况出现,血糖会保持更稳定。
波动带来的危害
多项基础研究表明: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甚至比持续高血糖更为严重。
主要原因是血糖上下波动,造成血管内皮氧化反应更激烈,产生大量的炎症细胞因子,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严重,这样会造成人体所有血管发生病变,增加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
大量临床研究提示:血糖波动与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高发生风险明显相关,加重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造成糖尿病眼部渗透压变化加大,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病变。
避免波动的6个方法
血糖波动会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我们需要知道怎样避免出现血糖波动和控制血糖波动幅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①避免摄入高升糖指数的食物:主动避免摄入高升糖指数的食物、饮食注意就餐顺序(蔬菜→肉类蛋白→主食),这样餐后血糖升高不会太快、太高。
②避免进餐过饱:主食定量,粗粮优于细粮,科学分配三餐,减少外出就餐机会。
③避免餐后享乐与自虐,零运动量或运动过量:餐后1小时参与运动,主动消耗进餐带来的餐后高血糖;运动掌握适度,避免运动过度,引起低血糖。
④避免服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例如:格列苯脲短效的磺脲类促泌剂。
⑤避免服药间断,不重视病情:服药规律,避免多服和漏服药物情况,关注自己的身体,对出现不适情况引起重视,不拿年轻做借口。
⑥避免醉酒、熬夜、情绪激动等不良生活方式:醉酒易发低血糖,熬夜、情绪激动血糖升高难控制,应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出现。
患上糖尿病,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延缓并减少并发生的发生,因此在控糖的路上,不只要保持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更要避免血糖波动带来的危害。
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把血糖控制达标,血糖波动也要达标。希望今天的分享,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