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疾病库>糖尿病>文章正文

糖尿病(消渴)

谈谈夏季养生祛湿

2021-04-20 09:24:08

在炎热的夏天,天气闷热,出汗,食欲不振,疲劳。相信很多人在夏天也有类似症状。是因为“湿”吗?饮食调理有用吗?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如何在夏天祛湿养生。

夏天为什么要祛湿养生?

夏天,由于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易受湿邪影响。如果饮食不当,脾胃受损,可能会引起湿阻。“与时俱进”是中医保健诊断的重要理念。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相互对应,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自然界的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大自然赋予人类丰富的季节变化,在养生方面也要遵循规律。

中国幅员辽阔。随着夏天的到来,除了烈日炎炎,很多地方还持续下雨,台风。在夏季,尤其是漫长的夏季,祛湿是一项重要的养生内容。中医的长夏一般指夏末秋初,或者指夏季高温多雨潮湿的特殊时期。这个季节空气湿度高,所以说“长夏以湿度”为主,所以《理虚元鉴》特别指出“长夏防湿”。

湿热,多雨连绵,或长期生活在低湿度的地方,或涉水,或汗出衣服,更容易感到湿邪和疾病;或因夏季饮食不慎,生冷食物吃多或发霉变质食物吃多,损伤脾胃,产生内湿。

「湿」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在中医理论中,脾具有运化水谷和水的功能,还可以向上和向外输送营养物质和微量物质,帮助管理气血的产生和控制。但是,它很容易被“湿气”困住。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人提出脾喜燥恶湿。

比如,好像一个机器中枢位于人体中间。如果潮湿生锈,就不能正常工作。

湿常表现为全身乏力、四肢沉重、胸闷气胀、口干舌燥、食欲不振、腹泻便溏、小便不利、水肿、舌苔厚腻等。因为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全身受一个动作的影响。所以,被湿困的脾也会引起体内各种系统的疾病,临床表现也会因人而异。

 一、容易自我辨识“湿”的表现有哪些?

 1、舌苔厚腻

正常舌苔应薄而白。舌苔颗粒细腻致密时,擦不掉,刮不掉,舌面有一层油腻的粘液涂层,为油腻涂层;苔藓很厚,底部看不到,所以很厚。早上漱口,看看镜子里的舌苔,可能会让你看到身体有没有异常。

2、全身乏力

耐湿疲劳的特点是“困重”。打个比方,裹在湿毛巾里好像又重又无力。中医也有“因为湿,所以头被包起来”的说法,意思是头充满了沉重感,如果有什么东西被包起来,也是湿阻的表现之一。

3、纳呆便溏

指容易胸闷,食欲不好,吃一点就觉得饱;湿邪也以浊为特征。除了大便稀薄,未成形或粘稠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的特点是不干净。比如:尿浊,阴道分泌物增多,湿疹等。

 4、口苦口腻

有些朋友夏天觉得嘴里油腻发苦,就算好吃的没意思,你也不妨注意一下自己是不是“湿”了。

5、身体酸重

身体酸沉,关节疼痛,甚至屈伸不利,侧翻困难,尤其是夏天或雨天。

为什么说“千感冒好走,湿感冒难除”?

“湿缠绵”是湿的特征之一,即湿邪病程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这是由湿邪的性质决定的。湿邪粘滞,故病以粘滞为特点。

就像粘在手上的油一样,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来擦干和清洗。它很容易与其他ca结合

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人夏天离不开空调,喜欢把温度调得很低;或者常温下吃西瓜不够,就放冰箱里吃。但相对于正常的四季循环,温度过低的空调环境是违背季节节气的,吃太冷的食物容易凝滞湿邪。

中医认为,湿属水,水属阴,所以湿是阴邪,对阳,尤其是脾阳有害。本来湿邪在漫长的夏季很容易侵入,然后在“湿邪”上加一个助推力,就会和它一起损伤体内的阳气,增加脾——这一重要脏腑的负担,而脾——承担着输送水分和湿气的功能,因而更容易导致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不平衡,导致湿邪滞留体内而致病。所以,“防潮”必须从日常生活做起。

《内经》说“春夏养太阳”。可能有人会问,夏天这么热,需要补阳吗?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夏之交,万物繁盛,欣欣向荣,这是阳盛和旺的表现;夜越来越短了,

阳气渐长而阴气渐消, 相应万物进入生、长阶段。我们人类养生也应顺时顺应阳气的生发宣泄,该出汗时就因当出汗。

  2、饮食调节

  总的来说,夏季是阳气旺盛生长的季节, 饮食摄养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品,同时注意“夏不欲穷凉”,不能过食生冷以防耗伐生发之阳,从而做了“湿”的帮手。

  在我们平常的食物中,有一些具有一定的健脾利湿作用,举例如下:

  山  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    益气养阴,补肺脾肾,固精止带。可以用于脾胃虚弱,能够补肺脾肾三脏。脾虚食少,体倦便溏及妇女带下,儿童消化不良腹泻等皆可运用。

  白扁豆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    健脾、化湿、消暑。可以用于脾虚湿盛,运化失常而导致的食少便溏,白带增多等等。

  大  枣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可以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

  薏苡仁 俗称作米仁,味甘,性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可以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脾虚泄泻等。

  冬瓜皮 味甘,性微寒,归肺、小肠经。

  功效    利水消肿,可以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体内水液代谢不利的疾病。

  玉米须 味甘,性平,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    利水消肿,利湿退黄。同样可以疏利小便,达到排除壅积的水液和湿气的作用。另外,它还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夏季正值玉米上市之时,变废为宝将玉米须一起煎汤煮,代茶饮,十分适合糖尿病患者。

  赤小豆 味甘酸,性平,入心、脾、肾、小肠经。

  功效    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

  绿  豆  味甘,性寒,归心、胃经。

  功效    清热、消暑、利水、解毒。能够用于暑热烦渴、感冒发热、吐泻、水肿尿少,绿豆汤在夏季不失为解暑祛湿的好饮品。

  3、合理食疗、合理养生

  网上“红豆加薏米是祛湿利器”的说法十分热门。通常意义上把赤豆、赤小豆、红小豆指为同一物品,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黄素、钙、磷、铁等,薏苡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和食物,两者合用,具有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的作用。夏季食用,确能对除湿防湿起到有益作用。但食疗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活方式,否则恐怕也是事倍功半。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多么好的具有食疗作用的食物均不宜一味偏颇的过量食用。

  以红豆和薏米为例,虽然它们均有较好的健脾利湿作用,且口感好容易被接受,但这两样食物均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过量进食或加餐红豆薏米可能会加重糖代谢的紊乱;而大枣含糖量比较高,虽然有健脾养胃、调中补血之效,但是糖尿病人也不适宜过多食用;另外,有些以“湿热”表现为主的朋友,如见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还是应该以清化湿热为主,红豆薏米并不合适。

  还有,如绿豆、冬瓜皮等品,性比较寒凉,属脾胃有寒的人就不适宜吃(脾胃有寒的人常表现为胃脘部冷痛,大便溏薄,喜爱喝热水并能缓解症状)。

  除此之外,虽然夏季容易出现“湿”重而影响健康,但每个人体质不同,并非每个人都会为“湿”所困。如果体内并无湿阻反而还属于津液亏虚的体质,却“跟风”大量食用利水渗湿的食物和药物,则会加重体内气血津液和阴阳的失衡,导致身体的不适。

  因此,合理饮食以及合理养生,不跟风不过度,才是正确的养生态度,符合“中道”。《内经》中“中庸”贯穿了整个养生思想,要求“有节”“有常”“不妄”,要求一切都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也体现了中医讲究“以平为期”的养生理念。

  中医“辨证论治”是核心思想,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疾病和表现都不同,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食疗能够纠正人体失衡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病情轻浅时效果比较明显,病情复杂深重时可能作用较微弱,或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遇到身体的不适,要及时就医,在医师的指导下饮食调理、用药治疗。


推荐大夫

更多医生 >>

擅长:擅长老年医学科相关疾病。

擅长:擅长老年医学科相关疾病。

擅长:擅长老年医学科相关疾病。

擅长:擅长老年医学科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