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疾病库>白血病>文章正文

白血病(血癌)

阿莫西林的副作用?阿莫西林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2021-04-11 13:04:03

阿莫西林的副作用?众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去药店购买阿莫西林西药,阿莫西林是一种常见且常用的青霉素类广谱-内酰胺类抗生素,常用于病毒引起的感冒,具有消炎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都知道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在选择购买类似这类药物时一定要慎重考虑。那么阿莫西林有什么副作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阿莫西林简介:

阿莫西林,又称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是一种常用的青霉素类广谱-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白色粉末,半衰期约为613分钟。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胃肠道吸收率达90%。阿莫西林杀菌作用强,穿透细胞壁能力强。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青霉素之一,其制剂包括胶囊剂、片剂、颗粒剂、分散片等。

阿莫西林的功效:

阿莫西林可用于治疗伤寒、其他沙门氏菌感染和伤寒带菌者,效果满意。对不产生内酰胺酶的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的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下尿路感染和不产生酶的淋球菌患者有效

title="尿道炎" target="_blank" style="color:#ff5757" href="https://www.yi20.com.cn/jbk/ndy/">尿道炎、宫颈炎,口服单次剂量3g即可获得满意疗效。肺炎链球菌、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和不产β内酰胺酶的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的耳、鼻、喉感染、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皆为适应证。钩端螺旋体病也可用阿莫西林。本品亦可用于敏感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和粪肠球菌所致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本品与克拉霉素和兰索拉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良好疗效。

阿莫西林的作用:

1、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

2、下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 支气管炎、肺炎等。

3、各种皮肤软组织感染

4、泌尿生殖道感染:急性细菌性肾炎、急性膀胱炎、急性尿道炎等。

5、急性单纯性淋病。

6、阿莫西林亦可与甲硝唑、奥美拉唑三联用药根除胃、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降低消化道溃疡复发率。

阿莫西林的副作用?

1.过敏反应症状可出现药物热、麻疹" 荨麻疹、皮疹和哮喘等,尤易发生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少见过敏性休克

2.消化系统症状多见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偶见假膜性肠炎" 结肠炎等胃肠道反应。

3.血液系统症状偶见嗜酸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

4.皮肤粘膜反应偶见斑丘疹、渗出性多形性红斑Lyell综合征、剥脱性皮炎

5.肝、肾功能紊乱少数患者用药后偶见血清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急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

6.其它兴奋,焦虑,失眠,头晕以及行为异常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长期使用本药可出现由念珠菌或耐药菌引起的二重感染。

7.静脉注射量大时可见惊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服用阿莫西林需注意的事项?

一、阿莫西林的用法用量:

1、成人

10.5g,每68小时1次,每日剂量不超过4g;

2、小儿

①新生儿和早产

一次口服50mg12小时1次;感染严重者可每8小时1次。

1岁以上小儿

每日2040mg/kg,每8小时1次服用。治疗无并发症的急性尿路感染可予以单次口服本品3g即可,也可于1012小时后再增加一次3g剂量。单次3g剂量也可用以预防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或治疗单纯性淋病,前者于口腔内手术(如拔牙)前1小时给予,后者常加用丙磺舒1g

二、阿莫西林的服用时间:

可以在空腹或餐后服药,并可以与牛奶等食物同服。喜欢吃粗粮的人,建议空腹服用阿莫西林。阿莫西林的口服制剂主要在胃肠道吸收,一般食物对其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如红薯、豆类、燕麦等在胃肠道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会把阿莫西林等抗菌药物紧紧包裹住,导致其在胃肠道不能充分释放,药效大打折扣。除了粗粮外,芹菜、豆芽、茄子、韭菜、花菜、菠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海带、紫菜、菌类等,也都富含膳食纤维,可能影响胃肠道对阿莫西林的吸收。服药期间也好不要多吃。

阿莫西林的服用禁忌:

1、对一种青霉素过敏者可能对其它青霉素过敏,也可能对青霉胺或头孢菌素过敏,用药前必须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者禁用。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瘤等患者禁用。

3、哮喘、湿疹枯草热、麻疹" 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疱疹病毒感染者,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可增强皮肤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应慎用。

4、用含硫酸铜的片状试剂(R)、费林溶液测定尿糖时可能会导致假阳性反应;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嗜酸粒细胞增多和白细胞减少。

5、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3个月以下儿童慎用。晚期妊娠孕妇应用后,可使血浆中结合的雌激素浓度减少,但对游离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无影响。本品可经乳汁排出,乳母使用本品后可使婴儿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