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出血热是怎么回事?
登革出血热病因 主要病因: 登革病毒
登革出血热疾病病因
登革病毒从本质上讲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中的黄病毒属(Flavivirus)。
在东南亚各国,登革出血热多见于1~4岁的儿童;而在我国的海南省,则以15~30岁患者占多数。在4种登革病毒中,第2型常常引起登革热出血。例如1985年第2型登革热病毒就在我们海南岛引起了登革出血热。
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弄明白些病的发病机制,但是我们已经知道的是,此病毒会产生促进抗体,这些抗体具有较弱的中和作用和较强的促进登革病毒复制作用。它不仅能够导致,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从微血管中渗出,而且可使凝血系统被激活。而凝血系统被激活则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加重休克,并与血小板减少一起导致各系统的出血。
1.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最强。东南亚森林中的猴感染后多不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源。
2.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在原无本病的区域内一旦发生流行,疫情可于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并使大部分居民受染。发病以儿童为多。在热带地区多呈地方性流行,一次得病后对同一亚型的免疫力可持续1~4年,但仍可感染另一亚型,感染两种亚型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
3.易感人群
由第2型登革病毒引起的儿童登革热,若发病3天内其血浆中游离的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水平>600ug/L则很可能发展为登革出血热。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男性登革热患者较易发生登革出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