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感冒(暑热感冒)
养生比治病更重要 再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2021-04-05 15:44:04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持健康比治病更重要。要理解中医养生,要从“循四季”入手,即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顺时”其实不深奥
当谈到中医养生理论时,人们往往难以理解。其实中医养生就是“亲民”。“对于家里和办公室的温度,要遵循四季理论”。
山谷里有句民间谚语:冬不冷,夏不热,早晚得病。这原本意味着在气候异常的一些年里,患病人数会增加,但这句话中提到的情况现在已经成为常态。“夏天空调全速运转,室内空气冰冷彻骨。穿西装也是略冷。这种情况很容易感冒和关节痛。然后冬天暖气太热,室内温度太高,不能穿短裤背心,这样“温暖”的环境就永远不会生病,是吗?不是。这不仅浪费能源,而且违反自然规律,其危害不亚于空调。”按照老中医养生法,《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是“冬不储精,春必得病暖”。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的本质应该处于封闭状态。如果外界温度过高,人体会异常开放,气血自然消散。虽然此时看起来还“健康”,但人体已经形成了一种“肤浅”的状态。如果遇到温度稍低的环境,怎么可能不感冒?
旧中医养生法建议,冬季室温不宜过热,高温应控制在20左右。同样,夏天准备一个风扇,自己享受自然风。“人类的生命不能违背天地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冬冷夏热的时候,这是养生的基本原则。按照这个规律养生,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饮食起居无不“顺”
人可以比作一棵落叶树。“冬天,树叶落下,原本散落在枝叶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聚集,枝叶的营养相对不足;春天,营养从索取到叶子;夏季旺,但根系营养较冬季不足。人也是如此。春天,气血由内而外;夏天气血充沛,表面相对空旷。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夏天肠胃疾病多,秋冬容易感冒。除了细菌滋生,人体内部气血在夏季相对空虚,容易扰乱内部,而秋冬时身体表面的气不足以保护,容易感冒。”
因为人体有这个“及时”的特性,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要符合这个特性,要有针对性的调养和滋补。春季以养肝为主,男女皆可食无极白凤丸,可有效避免“春眠”;夏天,养心为宜。中老年人可以适当服用“生脉饮”。麦冬、五味子等药物不仅能益气,还能清肺,有助于养心,防止夏季胸闷、气短、出汗。“季节性疾病”;大自然在秋天给了我们丰富的果实,梨是其中的珍品,秋梨膏是秋天很好的补品,具有润肺止咳、收敛气血的作用;数九是滋养的好时机。女性注重滋阴养血。绝经前,女性应在数到九时吃胶糊。女性绝经后可以吃六味地黄丸。男性可用金匮肾气丸补肾阳,六味地黄丸补肾阴。但是,当他们发烧和感冒时,他们应该停止滋养。
食物和营养根据四季而变化,作息也是如此。按照古老的中医养生法,日常生活要根据四季的特点随时调整,简单来说就是“循太阳”。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但也容易“春眠”。此时不宜长时间睡眠,宜“夜寝广庭”放松肝气。夏天,白天长,夜晚短。提倡“晚睡早起,一天不倦”,但不宜太晚,24点前睡觉为宜。需要注意的是,在夏季,人的情绪往往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发怒”,而愤怒则加剧了表面充盈的气血的消散,所以控制情绪是保持健康的重要环节。秋季日常生活的原则是“早睡早起,以鸡兴家”。此时气血由外向内逐渐汇聚。为了顺应气血的采集,睡眠时间也要逐渐延长。感情上要注意不要伤肺。冬天要“懒”,遵循“早睡晚起,等太阳”的原则。“有些老人习惯早起。冬天五六点天不亮的时候,他们早早起床,顶着北风出去锻炼身体。这简直是在折腾自己。”因为冬天外界寒冷,早起运动使毛孔过度张开,不利于精华的储存。
呵护阳气冬至始
冬至是一年中昼短夜长的一天。根据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一年之中也是阴盛的一天,日常生活有自己特殊的讲究。“冬至满阴,阴开始缓慢上升;夏至是殷琦的开始
日子。此时,初生之气就像婴儿一样弱小,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在这两个时段,大家不要远行和剧烈运动,在家好好休息,对身体的补养是珍贵药物也无法比的。而春分、秋分之时,人体气血内外各半,运化正盛,外界气候冷暖适宜,故应该加强室外运动,以助气血运行。”如同浓缩的四季,子时与五时正对应一年的冬至、夏至,因而中医提倡睡‘子午觉’,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上午7-9点是之中胃气的顶点,9-11点脾运化强健,而15点左右是小肠的工作高峰,因而9点和15点宜进食的时间,如工作繁忙不能按时吃饭者,可将进餐时间调整至此。夜班者不必勉强自己夜间禁食,但应选择清淡饮食,避免过高的“油水”对肝脏的损害。
再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季节的交换轮回中,生命的自由价值,昭隐在自然大势中,顺应它,尊重它,静思它,体悟它,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因天之序,无为而无所不为。
春的清晨,乍暖还寒,也是人体新陈代谢为活跃的时期。人体调动全部器官来参悟。它是一年中生机盎然的季节。
春季白天的阳气来得比冬季要早,夜晚会迟。所以春天宜早起晚睡。春天属木,木为肝,春天应注意养肝,让肝气舒发,精神愉悦。
夏天天地万物之能量转换的时间。在夏天,人们应无厌于日,不怕太阳光,自然乘凉,籍此身心舒展,好似神仙一样逍遥自在。
此时应纵情自然,逍遥山水,让身体自然发散,经脉畅通。身心畅通,秋天的收获才能足可期待。
秋天一个变化转换的季节,气温逐渐降低,空气由潮湿变干燥。秋风落叶,蛰虫将去,阳气趋降,生机趋藏,一派肃降之象。秋天属肺,应避免外邪的侵入,适当收敛,使阳气收而不亏,应养收。
冬天,四时尽也,一年四季的终结,新的生命正在萌芽。
冬季虫兽蛰居冬眠,树木落叶添根。冬季人的脉沉,沉而和缓有力,人体阳气封藏,但藏而不僵。因此,冬季,人体应当养精蓄锐,蓄势待发,应养藏。为来年春夏阳气升发打基础、固根基。
四季交替的生命演化,是否也与人类身体的运转,有着某种规律的契合呢?老子说,自然无为,顺应自然的规律看待生命,看似无为而无所不为。
道中医养生讲究“平衡”
关于生命现象,历来说法各异,各有其理,也有偏颇。“生命在于运动”,从文字意义上讲,宇宙万物都在运动之中,人的生命亦然。“生命在于静止”,也有其理,这里说说"生命在于平衡"。
①环境平衡:一切健康长寿的生命,必须与环境保持平衡。要保护适宜人类生活的大环境,创造适宜人们生活的小环境。人与环境失衡,便会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②营养平衡:要调和五味,不偏食。营养平衡,才能使人均衡发育生长。
③动静平衡:《内经》上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要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动静平衡。
④心理平衡: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精神崩溃会导致身体崩溃。生气和忧郁可以使人生病。
⑤阴阳平衡:万物均有阴阳属性,一旦阴阳失调,人就生病。《黄帝内经》说: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
可以说:“生命在于平衡”,失衡就会生病,以至丧生。
常人容易做到的是①②③④,相对不易做到的是⑤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