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并殖吸虫病(斯氏肺吸虫病)
四川并殖吸虫病是怎么回事?
四川并殖吸虫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其病原是斯氏狸殖吸虫。成虫虫体窄长,两端较尖,中间略突起,略成梭形。虫体最宽处约在前1/3或稍后,大小为3.5~6.0mmⅹ11.0-18.5mm,腹吸盘位于体前约1/3处,略大于口吸盘。卵巢位于腹吸盘的后侧,其大小及分支情况与虫龄有密切关系,虫龄高者分支数多,形如珊瑚。位于体中后1/3处的睾丸呈分支状。睾丸2个,左右并列,分叶数变异较大,长度占体长的1/7~1/4,甚至可达1/3。虫卵椭圆形,不对称,大小不一致,卵壳厚薄不均,大小平均71ⅹ48mm,卵内含1个卵细胞和9~12个卵黄细胞。在不同地区、宿主等存在一定差异。
流行
在我国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台湾、甘肃、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23个省、区。 经过长期的防治,除东北的少数地区外,并殖吸虫病在多数地区已得到控制或消灭。但新的疫区不断报道。这些疫区的特点是病人不多,呈点状分布,一经查出,很容易得到控制。
斯氏肺吸虫的生活史与卫氏肺吸虫的生活史相似,第一中间宿主主要是溪蟹、华溪蟹、拟溪蟹、石蟹、绒螯蟹等约二十余种蟹,一些淡水虾也可作为中间宿主。 疫区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竻蛄习惯。在一些山区,吃溪蟹有生、腌、醉、烤、煮等方式。腌、醉并未能将蟹中囊蚴杀死,等于生吃,这类吃法最危险。烤、煮往往时间不够未能将囊蚴全部杀死,是为半生吃,同样有感染的机会。此外,食具污染了活囊蚴,中间宿主死亡,囊蚴脱落水中污染水源也有可能导致感染。终宿主为果子狸、犬、猫、豹等,猴、犬、大鼠和兔已实验感染成功,如生吃或半生吃这些转续宿主的肉,也可能被感染。
二、发病机制
虫卵至水中,经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在第二中间宿主(石蟹、蜊蛄)体内发育成囊蚴。人生食石蟹、虾、蜊蛄,囊蚴经口感染,在胃和十二指肠内囊蚴破裂,幼虫脱出并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穿过横膈入胸腔和肺,可沿颈内动脉人颅内侵犯脑组织。虫体还可进入肝、脑,造成损害。
斯氏肺吸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熟,因人体并非四川并殖吸虫等的适宜宿主,所以,其童虫到处游窜,以寻找适宜的寄生场所,因此容易引起皮下组织、肺、脑、肝等脏器的损伤和病变。病变的症状主要为片状或带状出血坏死灶,虫体窜行过程中所形成的隧道及酸性粒细胞性容易导致脓肿,甚至可能在病灶中找到童虫,但虫卵不会出现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