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疾病库>天花>文章正文

天花

黄芪的特殊功效

2021-05-14 11:48:05

黄芪是豆科黄芪的根,是中药。市售的黄芪呈圆柱形,稍有扭曲,长20 ~ 60 cm,最好是粗而长,皱纹少,坚实而柔软,粉状而甜。它含有香豆素、类黄酮、皂甙、微量叶酸和几种维生素。

1.甘文怡皮治虚

本品原名“黄芪”,李时珍解释为:“龙,龙。黄芪是黄色的,所以它以长期的营养而闻名。今天的习俗是黄芪。”性味甘淡,属脾肺经。具有健脾补肺之功,尤其擅长入脾胃。是补中益气的重要药物。适用于脾气虚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大便稀稀的人群,可单用煎膏,也可与党参、白术合用。因其能补脾益气,又能扬阳升滞,故亦善治脾虚中气郁滞所致的慢性腹泻脱肛及内脏脱垂。与人参、升麻等配伍,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可与人参、柴湾配伍,长期用于治疗肺气虚、咳喘。仲景治疗因劳累过度、精神不振、言语不清、精神萎靡、面色不佳、急性腹部绞痛或严重绞痛、自汗、脉虚所致的体虚。证为阴阳气血两虚,中焦脾胃阳气虚弱较重,故用黄芪建中汤。方中以甘温补虚、和中调和阴阳的小建中汤为基础,盲目添加黄芪,增强其益中温、补虚急的作用。

2、益气帅血疗法中风

根据中风患者的年龄,“四十多岁的凡人越多,患气虚衰的人越多”(李东垣《医学发明中风有三》)。或者与“风”、“痰”、“瘀”、“火”争论的人。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说:“火与痰,永远因虚,因中风之根。”所以这个病是“半身不遂,元气尽失,是其本原素……其实是气失半身不遂”(王清任《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述》)。王清任根据元气不足、气短气短、血瘀气滞的特点,以黄芪为主药,创制了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良好。其目的是“元气亏损为其本”,“元气合流”导致“半身不遂”为其主要病机。方中重用黄芪补元气,方名为补阳,用任涛红花等少量活血药物治疗。

3.巩固表面,防止出汗

黄芪“温补元气,有生发之功。能健肺健脾,保护身体不出汗”(《本草正义》),能“入肺固表而失自汗”(《本草汇言》)。脾肺气虚者,常因表虚而卫气不稳,汗出。黄芪不仅具有很好的健脾补肺的功效,而且能达到表肌,保护阳气,充实表里,固表止汗。因此,可用于各种虚证引起的体液渗漏

bk/hz2521/">汗证,但尤以脾肺气虚及表虚自汗为适宜。治诸虚不足,常身汗出者,常与牡蛎,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治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每与白术、防风等配位,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治阴虚有火,发热盗汗者,常配当归、黄柏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4、益气生津止消渴

黄芪以补气见长,能使气旺阳升而阴应,有云行而雨施之妙,以促进精液的生或与输布,达到生津止渴之效,故常用于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多与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内热不明显者,可与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滋粹饮(《医学衷中参西录》);若脾肾两虚,精亏液耗之消渴证,亦可与山茱萸、山药同用,如消三消胶囊(王世民经验方);若气津两伤之消渴证,还可与人参、葛根等配用,如玉泉丸(《杂病源流犀烛》)。现代研究表明:黄芪的有效成份,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其降血糖体现在可使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应。

5、益气利尿消水肿

黄芪甘温,善入脾肺,能补益脾肺之气,尤为补中益气之要药,脾气健运则水谷运化,水津输布;肺气肃降则水道通调,小便通利。《张仲景50味药证》指出:“黄芪证的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对气虚水肿,有标本兼治之效,故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用于脾气虚弱、水湿失运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白术、茯苓等同用。若脾肾阳虚之水肿,也可用生黄芪30g,与桂枝、白术等配伍,以共奏补脾益肾,利水消种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