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温病)
喝中药注意事项是什么?煎中药过程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021-04-12 15:04:05
现在很多人都很注重养生,尤其是中医。中医作为流传至今的医学财富,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理论复杂多样。生病或者滋补的时候吃中药,一定要了解禁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药物都需要避免。要发挥功效,就要做好日常禁忌。那么喝中药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中药煎煮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下面的小系列会给你详细介绍。
避免饮用中药的常识
禁忌影响药物使用的食物。如生冷食物,浓茶,辛辣油腻食物,萝卜腥味食物。这些类型的食物有的会降低功效,有的会降低吸收,有的会产生有害影响。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医嘱,做好避让工作。
1、辣类:
这种食物辛辣,有壮阳健胃的作用。吃多了容易痰火,散气耗血。所以这种饮食只适用于寒证患者,不适用于阴虚阳亢血证、温病、痔瘘、痈疖等患者。这类食物包括洋葱、大蒜、韭菜、生姜、葡萄酒、胡椒等。辣椒热的话,如果人吃了发烧,便秘,小便短赤,口干舌燥,口干舌燥,咽喉痛,鼻出血,舌红等。必然会加重“上火”的症状,从而抵消清热凉血滋阴药物的功效。所以热证中医不要一起吃辣椒。
2.鱼类:
这些食物大多咸冷腥,含有外来蛋白质,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吃多了容易伤脾胃,诱发疾病。因此,脾胃病患者不宜过多进食,尤其是过敏体质者。这类食物包括黄鱼、鲤鱼、带鱼、贻贝、虾、蟹等。而鲤鱼、沙丁鱼、鲶鱼、黄鱼、螃蟹、黄泥螺等则容易引起过敏。鱼一样的食物也是发制品。
3.美发产品:
这类食物是一种刺激风、生痰、助火的食物,由于疾病对食物选择的程度不同,其“毛”也不同。这种食物包括蘑菇、蘑菇、竹笋、芥末、南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等。诸如…之类的
5757" href="https://www.yi20.com.cn/jbk/gysk/">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患者当禁吃公鸡肉、猪头肉;疔、疖、疮、痈等皮肤疾患者,当禁吃香蕈、蘑菇、笋、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否则会加速红肿、生脓;有肠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会产生较多的酸,对胃肠有刺激。鉴此,“发”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有促进疾病恶化之意。4、生冷类:
此类食物性多寒凉,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渴,故适合热证疾病。但却易影响胃肠功能,因此虚寒体质者及胃肠病患者,当禁忌。如白萝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气之功效,若体质虚寒及胃肠病患者食之,岂不寒上加寒,胃肠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时服用人参和其它滋补药时,由于药性相恶,可降低或消除补药之效力,故萝卜与人参不宜同服。
5、油腻类:
此类食物包括动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腻有损脾胃健运,故凡外感疾病、黄疸、泄泻者当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质硬、燥热,不易消化,胃肠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6、酸涩类:
酸过多则对肠胃有刺激,故胃酸过多、胃肠溃疡患者禁食。涩者,大多含鞣质。如茶叶含有鞣质,而浓茶含量更高,与中草药同服时,可与中草药中某些蛋白质、生物碱、重金属盐结合产生沉淀,这就会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时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有影响。因此,在服用中草药时,一般不宜与浓茶同服。
喝中药注意事项
1、不宜为追求快速疗效而过量或长期服用中药。比如决明子有降血脂功效,但长期服用决明子可能引起腹泻。益脾补气且清热解毒的干草长期服用会引起血压升高。民间谚语“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道理。
2、特殊体质人群应谨慎服用中药。比如脾胃虚寒者服用含有野菊花的中药后,有可能出现胃部不适以及肠鸣等症状。好先从中医师那里或者自我测试,了解自己的体质情况。如果属于比较典型的某种体质,则应当在吃中药前了解对应的禁忌情况。
3、孕妇服用中药应当谨慎。由于西药可能会引起胎儿畸形等原因,很多孕妇对中成药更加青睐。但部分中成药一定存在毒性,需要谨记的是,孕妇对清热类、祛风除湿类、消化导食类、泻下类、理气类、开窍类、驱虫类、祛湿类等多种类型的重要应当谨慎对待。
5、中药汤剂忌过夜服用。我们一般吃重要的形式都是煎水,形成中药汤内服。中药汤剂成分复杂,包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以及其他如挥发油、氨基酸等成分。过夜后,不仅药效降低,更可能导致细菌繁殖,造成药液发馊变质。因此,吃中药应注意当日煎,当日服,切不可服用过夜中药汤剂。
6、慎用民间中药偏方。在我国民间,很多人乐于听信所谓神奇的重要偏方,来治疗一些棘手的病症。这些偏方民间流传,很多并无医学药典记载,有些或许有效,但并非所有民间偏方都是正确的。在面对民间重要偏方时,应当咨询正规医师,了解相关药物及配伍的效果等,再决定是否采用。
7、中医提醒牢记三个“T”
生病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中药治疗疾病,现在养生潮流,也有很多人选择中药养生,但是很多情况下需要喝中药,大家经常认为喝中药很简单,其实不然,喝中药是有很多的讲究的,服用不当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喝中药谨记的三个“T” 。
Time(时间)
一看病情二看药性
病情: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来决定,如果疾病在胃部以下,比如发生肝病、肾病等,一般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汤药;如果疾病在胃部以上,比如发生在心脏、肺部等,好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
药性:清热解毒药、润肠的泻药宜空腹服用;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饭后服为好;驱虫药应隔夜服,一般是睡前服用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时再服用一次;安神药应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内服用
Temperature(温度)
不同药有冷热要求
汤药一般情况下宜温服,就是把煎好的药液在常温下凉到30℃~40℃时服用。但是解表、祛寒和活血通脉的药液应趁热服下;清热解毒的药和止吐类药,则要等药液稍冷后服用。
Times(次数)
1天1剂,早晚1次
一般的汤药都是一次的,但是要把次煎的药和第二次煎的药混合均匀才好,早晚分服,每次的剂量以150~200毫升为宜。只是清热解毒药有特殊要求,可每天服3~4次,如感冒高烧不退者,可4个小时服1次发汗解表药(不分昼夜),药液可稍多些。
另外,不少人对汤药的沉淀物是喝还是丢弃也有疑问。其实,煎好的汤药只要用一层粗纱布或漏网过滤即可。汤药放一段时间后,碗底常有沉淀物,但为了确保药效,服用者好还是将沉淀物尽可能服下。
后还要提示的是在汤药里不要加糖,原因是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如果把白糖加入到温热的药中,或把红糖加入寒凉药中都会减弱药性,影响疗效。
相反,有些药就是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腺分泌,从而发挥疗效,比如黄连,如果加糖服用将达不到治疗效果。
煎制中药过程的注意事项
一、选好药锅
选择好煎药工具是煎药的首要环节。煎药好选用砂锅或搪瓷锅。目前一些人选用铝锅,严格说来亦不符合标准。不宜使用铁锅煎药。中草药中含有一种叫鞣酸的化学物质,它碰上铁和其它贵重金属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或其他鞣酸盐。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另一方面,草药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生物碱因得不到鞣酸而不能溶解于水,降低药效。
此外,煎药用锅必须清洁,每次煎药完毕好立即去渣洗净。锅内若残存一些药渣,将会影响再次煎药的效果。
二、掌握好剂量
有些药过多容易引起中毒,如云南白药、六神丸等:过少达不到药效,因此要按照医嘱行事。
三、注意加水量
煎一剂药,应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则无端地延长药物煎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失效,况且药汁太多,病员也不能都喝下;大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且易煎干。
煎药的时候我们要先将药物用水浸泡多半个小时,一般煎药的时候,水面高出中药一到两指就可以了。当然,用水的多寡也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一般属于滋补一类的药物煎头汁需水约300毫升,二汁约300毫升;解表药,头汁约300毫升,二汁约100毫升:一般药,头汁约200毫升,二汁约200毫升。
还应当根据各位医师处方中的用药量(即药味的多少)来确定。有时医生开出某些预防流感或流脑、以及治肝炎及癌症的处方,用大剂量、超常配伍,一剂药多达二十味以上;再如考虑到一些药物吸水性强、体积大的特点。
常可选下列加水法
①煎药代水法
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煎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汁煎熬其他药。
②分煎合汁法
将需水量大与需水量小的药物分煎,各滤其汁,再混合煎熬浓缩。
③多汁浓缩
将药合在一起煎,煎上二、三次,将每次煎取的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煎,浓缩至400毫升左右服用。前二种方法适宜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的情况,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普遍都是大剂量药物的方剂。
煎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煎熬需水量较大的草药,好事先有准备地多加一些水。
四、掌握火候
古代的人对煎药的火候有太多严格的要求,北宋有一个自然科学家曾经说过:每一个中药都有自己的煎煮方法,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煎煮时间,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煎煮火候。若用火过急,会使汤液沸腾外溢,造成浪费;另外,药汁也会很快熬干,药效不能充分煎取出来,且容易煎干。小火煎煮则费工费时。常采取急火煎沸,慢火煎至液成的办法。一般感冒药不宜久煎,多以急火煎取;滋补药则宜小火久煎慢煨。中医外科炼制丹药,尤其强调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
五、注意时间
药物有可以久煮的,有不可以久煮的;有久煮方能煎出药效的,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药效的。因此,把握好药物的煎熬时间亦极为重要,它们常根据药物的质地和功用来确定。
1.滋补类药物:俗称“补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煎药前常须捣碎,并适当延长煎药时间。一般头汁煮沸后,文火煎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汁煮沸后再煎半小时左右。个别的须焖煮数小时以上。
2.解表发汗类药物:俗称“清热解毒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叶,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煎熬太久则易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一般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钟即可。
3.一般性药:即普通治疗药,具有多方面功能,故宜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煮沸后再煎半小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