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是怎么回事?
血红蛋白病病因
血红蛋白病疾病病因
一、病因:
由多种原因造成,暂无定论。
二、发病机制:
血红蛋白是一种结合蛋白,分子量64,000,由珠蛋白和血红素构成。血红素由原卟啉与亚铁原子组成,每一个珠蛋白分子有二对肽链,一对是α链,由14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含较多组氨酸,其中α87位(即F8)组氨酸与血红素铁的结合,在运氧中具重要生理作用。另一对是非α链,有β、γ、δ、ξ(结构与α链相似)及ε5种;后2种与α链、γ-链分别组成胚胎早期(妊娠3月以内)血红蛋白、HbGower-1(ζ2ε2)、HbGower-2(α2ε2)、HbPortland(ζ2γ2)。β链含146个氨基酸残基、β93半胱氨酸易被氧化产生混合二硫化物及其它硫醚类物质,可降低血红蛋白稳定性。δ链亦由14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仅10个氨基酸与β链不同。由于δ链中第22位丙氨酸置换了β22谷氨酸,第116位精氨酸置换了β116组氨酸,因此δ链的正电荷大于β链,HbA2(α2δ2)等电点升高,电泳时靠近负极。γ链虽由146个氨基酸组成,但与β链有39个氨基酸不同,且含有4个异亮氨酸,为α、β与δ链所缺如,因此可用分析异亮氨酸方法以测定HbF(α2γ2)含量。正常人有二种γ链、Gr-r136为甘氨酸,Ar-r136为丙氨酸,说明控制γ链生物合成的基因位点不止一个。初生时Gr与Ar的比例是3∶1,儿童和成人二者之比为2∶3。每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连接,构成一个血红蛋白单体。人类血红蛋白是由二对(4条)血红蛋白单体聚合而成的四聚体。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珠蛋白结构略有不同,但血红素均相同。
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由氨基酸顺序排列的肽链结构称为血红蛋白的一级结构。肽链中的氨基酸可分为亲水的极化氨基酸(其侧链为羧基、氨基),与非极化的氨基酸(其侧链是芳香族)。肽链中的各种氨基酸的侧链相互拉紧形成α螺旋,螺旋形节段间由短而非螺旋形节段相连。螺旋形节段从N端-C端分别以A-H表示,非螺旋形节段用AB、CD等表示,称为血红蛋白的二级结构。血红素的铁原子有6个配位键,第5个配位键结合在肽链F段第8位氨基酸上(即α链第87位或β链第92位组氨酸的咪唑基上),第6个配位键结合氧,并间接结合在肽链E段的第7位氨基酸上(即α链第58位或β-链第63位组氨酸的咪唑基上),使肽链围绕血红素为中心,构成内外二层螺旋状蛇形盘曲的三维空间结构,称为三级结构。亲水氨基酸分布于外层,使血红蛋白能溶于水而不致沉淀;疏水氨基酸分布于内层,使水分子不能进入血红素腔内部,避免血红素的Fe2 氧化为Fe3 。四个血红蛋白单体(肽链三级结构加血红素),按一定的空间关系结合成四聚体,如HbA(或HbA1,α2β2)、HbA2(α2δ2)及HbF(α2γ2),称异质型四聚体;由二对同样的三级结构血红蛋白单体结合成的四聚体,如HbH(β4)及HbBart(γ4),称为同质型四聚体。以上所述四聚体为血红蛋白四级结构。通过X线衍射研究四聚体的空间关系,发现α1β1及α2β2的接触面较大,相互移动度较小,疏水,有利于血红蛋白分子构型的稳定性。α1β2及α2β1接触面小而不牢固,移动度大,有利于血红蛋白对氧的正常摄取与释放。四聚体解离,首先离解为α1β1及α2β2。综上所述,血红蛋白与分子的外表结构必需完整,带有负电荷;α、β链结合部位要固定,包围血红素腔的氨基酸顺序排列应完整,否则血红蛋白就不能维持分子结构稳定性及正常运输氧生理功能,并易遭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