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
三伏天(节气名称)
2021-04-08 11:12:05
《夏至九九歌》,全文为:夏至入前九,羽扇在手;2918年,与罗沙脱冕;3927,出门流汗;4936年,宴席露天;5945年,秋如虎;6954年,乘凉入寺;79613年,床碰床单;8972年,半夜找被子;9981,打开柜子拿棉衣。
三伏天(节气名称)
三伏天发生在夏季炎热和秋季开始之间,这是一年中炎热、潮湿和闷热的一天。v表示潜伏。“伏天”中的“伏”意为“伏邪”。即所谓“六害”(指“风、寒、暑、湿、燥、火”)。所谓“三伏天”,是指农历的“三伏天”,即一年中的炎热时期。
1、基本介绍
三伏天出现在夏天的炎热和秋天的开始,这是一年中炎热、潮湿和闷热的一天。所谓“三伏天”,是指农历的“三伏天”,即一年中的炎热时期。可以这样理解:“v”的意思是天气太热,不如v,不如动。但三伏天之所以被称为“伏”,是因为也有很多冷的因素。三伏是中原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按阴历算,在阳历七月中下旬到八月初之间。
2、入伏时间
每年住宿时间不固定,住宿时间长短不一。要查历书才能算。简单来说,可以用“夏至三更”四字公式表示倒伏日期,即从夏至后第三更开始,第一次倒伏10天,中间倒伏10天或20天,最后一次倒伏10天。中国古代流行“记日法”,用10个天干配12个地支组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记录太阳并回收利用。每天用耿这个词就叫耿日。耿日的“更”字是“甲、乙、丙、丁、戊、我、更、辛、任、桂”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按照枝桠编年史的安排,第三、四更天为始,第四更天为中,立秋后第一更天为终。
夏至至秋初有四更天时,中秋为10天,有五更天时,为20天。耿日的出现似乎会影响到中秋的长短,所以有些年有30天,有些年有40天的情况。2011年三伏天:第一个7月14日,中间的7月24日,最后一个8月13日,8月22日结束。由于中秋在秋初之前结束,2011年中秋增加了10天,共计20天,整个中秋持续了40天。
初秋:2011年7月14日,2011年6月14日,星期四,仲秋:2011年7月24日,星期日,2011年6月24日,强化:2011年8月3日,星期三,7月4日(注:仲秋在秋季开始前结束,因此,2011年,仲伏增加了10天)末伏:2011年8月13日,2011年7月14日,星期六。结束时间:2011年8月22日,2012年7月23日,星期一。具体时间是:2012年7月18日~ 7月27日,10天,2012年7月28日~ 2012年8月6日,10天,2012年8月7日~ 8月16日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庚寅,为二伏之首,持续20天。8月12日农历七月初六是三伏第一次,持续10天。2014年三伏时间:7月18日是头伏第一天,头伏持续10天。7月28日是第二天,第二天是20天。8月17日是第三天,持续10天。2015年三伏时间:7月13日,最后一伏后8月21日,共40天。首伏:7.13-7.22,10天;中压:7.23-8.11,20天;端电压:8.12-8.21,10天。
3、日期计算编辑
三伏天,三伏天是十天,按十天计算。所以分为三伏天,即夏至后第三个干耿日,是第一伏的第一天。比如2006年夏至是西历的6月21日。这里干燥的一天是忻日。28天后,是第三个耿日。所以,2006年7月20日是第一伏的开始;10天后又是一个耿日,也就是7月30日,进入第二伏;10天后又是一个耿日,又是立秋后的第一个耿日,也就是8月9日,进入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耿日,是第一伏(第一伏)的开始;10天后又是一个耿日,也就是7月25日,进入第二伏(中伏);10天后又是一个耿日,但是在立秋之前,10天后又是一个耿日(今年有20个中伏),而且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耿日,也就是8月14日,进入第三伏。也就是说,每年三伏天之后,天气都很热,尤其是中间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民间有句话叫“寒在三十九,热在中间”。21世纪心脏算法——更日公式:GR=(D-[Y/4]) MOD 10(GR更日,D偶数年1奇数年6,Y年,[]整数,MOD余数)初始GR加10(2084年除外),中间GR 20,最终GR大于7时减1,小于8时减9(。
MOD 10 = 0 (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4、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 三伏天饮食 。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在烹调方面,凉拌、清炒是夏季佳吃法,能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再辅以适量的醋、酱、葱、姜、蒜和芥末,可促进食欲和消化外,还抑菌、降脂、调血压。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瓜茄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作用,是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饮食还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离子储备量减少,从而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不利于铁和钙的吸收,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补水汤茶饮料是个不错选择。汤类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钠、钾、镁等有机盐,而茶水可生津提神,减轻疲劳。不过,这些汤茶热着喝才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为温热的茶饮能通过舒张汗腺将体表温度降低1~2℃,消暑效果远优于冷茶。
5、热原因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比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高峰,天气就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6、防暑常识
酷暑临近,连日来,医院里感冒、发烧、头疼、胃肠不适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逐渐增多,有的老人还诱发了心脑血管疾病。如何防暑降温呢?在此中医院专家提供一些夏季防暑的小常识帮您安度盛夏:一、夏天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二、要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三、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四、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五、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六、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七、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八、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皮炎" 接触性皮炎。 九、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好涂抹防晒霜。 十、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十一、出门还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7、高温新闻
三伏天果然火力十足,南方大部地区的高温天气已连续“坐庄”多日。自7月以来,南方大部地区连续出现高温天气,上海、杭州的气温纷纷打破历史极值;长沙已连续27天日高气温超过35℃。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是本次南方高温天气的“元凶”,由于未来其他天气系统较弱,副高“一家独大”,南方的高温天气还将持续。专家提醒,要注意防暑降温,调整好心情,积极应对酷暑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