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热
户外活动警惕蜱虫病
2021-04-17 13:40:03
户外活动防备扁虱病中槐花的香味时,李阿姨喜欢吃山里槐花包子。但是这次从山上回来后,她开始发烧,浑身疼痛不适,精力不足,不喜欢吃东西。
李阿姨以为她感冒了,就在家吃了点感冒药。然而情况并没有好转,她的体温越来越高,人也越来越虚弱。她赶紧去医院,查了个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医生说她可能有“扁虱病”,需要马上住院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并向阿姨说明了后果。阿姨觉得医生小题大做,不听医生的建议。结果到了晚上,她又发高烧,抽搐了。在紧急情况下被送往医院后,她因情况危急而被送入ICU。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她终于保住了性命。
我嫂子和她家人不明白为什么这种病,像感冒症状一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差点死掉。医生说这种病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病毒感染,发病往往与蜱的叮咬有关(胶东地区俗称“蚂蚱”),所以人们常称之为“蜱病”。
传染病科主任于涛说,其实从2004年开始,我院每年都有很多不明原因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总数下降,全身多器官功能受损的患者来我院治疗。患者主要分布在威海周边丘陵地区和城乡结合部,部分病例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直到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才从这类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布尼亚病毒。考虑到本病的病原体,此类病例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是由携带病原体的蜱传播。蜱,俗称扁虱、扁虱、蚱蜢、豆类等。是寄生在家畜、啮齿动物等表面的昆虫。主要存在于丘陵和山区的草丛和森林中。为红褐色或灰褐色,椭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到大米。该病主要发生在我市每年的5-10月份,尤其是农忙季节。
人被蜱叮咬后,通常在1-2周内出现发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部分人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血常规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多器官损伤,甚至死亡。但是蜱病是可以防治的,不用太担心。
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可以治愈蜱病。传染病部副主任张静说,蜱可以传播许多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复发性疏螺旋体和32种原生动物,其中大部分是重要的自然流行病和人畜共患疾病,如脑炎、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带来极大危害。
“蝗虫咬人并不可怕。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这种疾病是完全可以预防、控制和治愈的。”张静说:“尤其是生活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劳动和田间作业的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避免被蟑螂叮咬,并积极防止蟑螂传播疾病。”
预防蜱虫叮咬,要做好这些
张静提醒说:“为了防止扁虱叮咬,首先,我们应该清理我们家附近的环境、杂草和垃圾,并清理牲畜圈,以避免扁虱滋生。如果发现家里的宠物和家畜有蜱寄生,可以用杀蜱剂药浴。另外,在野外工作或野外旅行时,不要长时间坐在或躺在草地上;要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穿凉鞋;你应该收紧你的裤子或把它们塞进袜子或鞋子里。裸露的皮肤可以涂上驱虫剂。
”发现被蜱虫叮咬,应及时就医
对于已经被虫叮咬形成的伤口,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在随后的2周密切注意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乏力等身体不适,要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通过血常规检测及动态复查可以及早提示是否感染该病,以便及时进行治疗。
张静强调:“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野外活动史和蜱叮咬史。”
蜱虫病可传染,护理患者应做好防护
该疾病在人和人之间是可以进行传播的,急性期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是具有传染性的。
我院曾收治1起家族聚集性病例(4例重症病例)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后经流行性病学调查证实,患者母亲因高热、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死亡,因其临床表现于4例患者相似,考虑为初始患者。患者均接触过母亲死前的血性分泌物,未及时洗手,随之通过擦泪、吸烟等粘膜接触,终发病,考虑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因此该病患者应隔离治疗,参与护理的亲属要戴口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若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不要接触粘膜部位(例如接触患者血液后未洗手消毒便吸烟、摸嘴唇、揉眼睛、挖鼻子等)”。
张静后提醒大家:“与该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在随后的1-2周也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