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参考急诊与灾难医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
2021-05-19 14:40:06
总之,无论是治疗水肿还是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使用中药维持患者大便通畅都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达到疗效的关键措施。对于严重出血性坏死,掌握手术时机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使用大黄时,我们必须考虑病人的综合症和身体状况。由于不同人的体质和不同证型的相对特殊性,对大黄药效的反应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剂量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合理地使用剂量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的关键。具体剂量通常为6 ~ 30克,即使据报道每天有用100克。但是要明确,剂量越大越好。过量常导致呕吐、出血频繁、脱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等副作用。一切都要基于确切的条件。重要的是,根据患者服药后的反应,一般需要排便2 ~ 3次。具体排便次数要根据证型和身体状况而定。有一次出院症状减轻的患者,有两次或三次出院症状消失的患者,有多次出院症状减轻的患者,这些都与患者当时的病理状态和药物敏感性有关,不能一概而论。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大黄的作用是以微环境的变化为基础的。大黄过量使机体正常的微环境失去稳态,变得虚,而适量的大黄则使这种不利的环境逆转,恢复正常,使机体的稳态得到平衡。”大黄入药时,应在沸水中煮6 ~ 8分钟。
大黄在该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已被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室研究所证实。无论以大黄为君药,都能起到疏通经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强大作用。药理研究表明,大黄能增强胃肠推进功能,促进药物性胃肠减压,扩张oddi括约肌,促进胆汁分泌,利胆,抑制胰腺内各种消化酶的分泌,抗菌解毒,抗凝止血,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本品使用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对该病的治疗有独特的作用。
对于重症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由于此时胰腺病理损害严重,可引起休克、严重腹腔感染、胰性脑病、DIC等多器官损害和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及生命。西医应以抢救为主,包括手术治疗。据统计,三个以上器官衰竭时死亡率为100%,两个器官衰竭时死亡率为70% ~ 75%。但此时若配合中药,则有助于排除有毒物质,对抗内毒素,减少自身中毒,有助于抵抗感染和休克,松弛oddi括约肌,帮助胰管引流,解除胰管内梗阻,抑制胰酶活性,促进肠蠕动恢复,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功能。王宝恩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出血坏死性胰腺炎29例(多数患者伴有多系统、多器官功能损害或衰竭)。根据辨证,他用了大承气汤、大柴胡汤、泄热汤(盛骏、元明粉、玄参、甘草)等。结合理气化瘀、清热祛湿等方法。不考虑固定的处方和固定的剂量,以缓解腑脏为目标,多采用支持疗法、抗菌等西医方法,包括少数转移手术,治愈率为93.1%,死亡率仅为6.89%,肠道排气,每天排便1-3次,腹胀消退。这表明中医药在治疗重症胰腺炎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对比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发现西医是被动的让胰腺安静下来,而中医正好相反,通过导泻排出包括活化胰酶在内的病理产物。清除活化的胰酶等有害病理产物,有利于缓解胰腺炎症,减少对机体组织器官可能造成的损害,从而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恢复。大量治疗中、轻度胰腺炎的资料表明,中医在临床表现消失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疗效明显高于西医。
目前西医还没有办法治疗胰腺炎。治疗原则为禁食、输液、胃肠减压、抗炎、抑制胰液和消化酶的分泌和排泄。基本出发点是抑制胰腺的分泌功能,使胰腺得到充分休息。但中医认为,本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包括热、湿、水、气、瘀等脏腑如胰、肝、胆、胃、脾、肠等。所有这些都相互交织,气血运行不利,引起疼痛、呕吐、腹胀、闭合、发热等症状。治疗上,以通导为主
中医认为,轻症属于“胃脘痛,
k" style="color:#ff5757" href="https://www.yi20.com.cn/jbk/ft/">腹痛、胁痛、呕吐”范畴,重症属“结胸、厥逆”范畴。本病与肝胆、脾胃、大肠等关系密切,起因于暴饮暴食、恣啖膏粱厚味、贪凉饮冷,或暴怒伤肝,情志不畅,或蚘虫扰窜,皆可引致发病。若因饮食不节损及脾胃,脾胃运化失司,内生湿浊,湿蕴生热,湿热又可与食积结滞于肠腑而形成腑实证;热邪若与水饮相结则可形成结胸重证;湿热之邪薰蒸于肝胆,肝胆疏泄失利,胆汁外溢而形成黄疸。若因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横逆克伐脾土,可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司,引起肝脾或肝胃气滞;气滞又可与湿热互结,影响肝胆脾胃的升降;气机不畅,久则血行不利,形成气滞血瘀。若蚘虫上扰,亦可阻滞胰管,使胰腺所泌之津汁排泄受阻引发本症。若热毒深重,热瘀互结,蕴结不散,可致血败肉腐,形成痈脓;严重者邪热伤正耗津,正不胜邪,可由内闭而致外脱,或内陷致厥。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消化酶对胰腺自身消化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其病因与胆道疾病,酗酒、暴饮暴食等因素有关。此外,高脂血症、血症" 高钙血症、感染、某些药物等因素亦可诱发。临床上以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为特征。重症患者可很快出现多脏器损伤及功能衰竭的各种表现。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人,发病率在我国各地普遍有所升高,但经过近十余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探索,重症死亡率已有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