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参考妇科学与现代产科学)
妊娠合并甲亢概述
2021-03-18 10:48:03
吸氧,补充营养和维生素。
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药物控制心率。
药物阻断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一旦症状缓解应及时减量。
药物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到血液中。
高烧用物理和药物降温,所以人工冬眠是必须的。
6、甲状腺危机救援措施:
5.产科治疗,增加产前检查次数,加强对孕妇和胎儿的监测,孕36周后提前住院,请医师协助治疗。尽可能给予阴道分娩,产后给予精神安慰,缓解疼痛,吸氧,注意补充能量,缩短第二产程,对病情严重者进行外科助产。如有产科指征,应行剖宫产。无论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都要预防感染和并发症,注意产后出血和甲状腺危象。产后需要继续服用抗甲状腺药物者不宜母乳喂养,因为药物可通过乳汁影响新生儿甲状腺功能。
4、妊娠期间手术治疗甲亢的适应症,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甲亢症状,或疑似癌症。手术时间原则上应在妊娠16-20周之间进行。
3.丙基硫氧嘧啶可以阻止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防止T4变成T3。能快速控制甲亢,经胎盘通道少,是药物。甲亢程度与剂量的关系应参照标准剂量。目的是将孕妇的甲状腺激素控制在正常高值或轻度甲亢水平,从而预防胎儿甲状腺功能减退,避免孕妇甲状腺危象。应根据血中游离T3和T4调整至低有效剂量。
2.严格控制抗甲状腺激素类药物的剂量,以基础代谢率、心率、主客观症状体征、游离T3、T4为观察指标,旨在纠正心悸、手指震颤、多汗症。一般为非孕期量的一半,病情缓解或稳定后再减,不宜突然停药。
1、碘131严禁在孕期进行诊断或治疗。
分娩前,甲亢应通过药物控制。胎儿成熟的话,在基本控制甲亢的基础上进行剖宫产,术中使用硬膜外麻醉并给予镇静剂,防止甲状腺危象。
治疗原则是控制甲亢的发展,保证胎儿正常发育,通过治疗安全度过孕期和分娩期。甲亢不是终止妊娠的指征。病情较轻者应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卧床休息,尽量少用抗甲状腺药物。除非伴有甲亢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高血压等严重病例,否则应考虑终止妊娠。
2.实验室检查,妊娠引起的甲状腺及其功能的一系列改变,常与甲亢的症状、体征相混淆,需要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1.神经系统症状,代谢率高,甲状腺对称性弥漫性肿大,眼球突出。
诊断:
甲状腺危象是病情恶化时的严重症状,常发生在手术、妊娠、分娩、感染和各种应激时。产妇死亡率很高,必须紧急处理。甲状腺危象的特点是高热,脉搏异常,甚至超过160次/分钟,脉压增高。常因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而病危。大量失水引起的焦虑、烦躁、出汗、恶心、厌食、呕吐、腹泻、虚脱、休克甚至昏迷。有时伴有心力衰竭或肺水肿,偶尔
">黄疸,血白细胞及游离T3、T4增高。甲亢的症状可以出现在妊娠的任何阶段,起病多缓慢,常不能确定时日,少数在精神刺激或感染等应激后急性起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常有T3、T4增高,与高代谢率症(如怕热、皮肤湿润、面部潮红、心悸、胃纳亢进、乏力、消瘦)、神经系统症状(急躁、情绪易激动、手伸出震颤)、甲状腺肿大、突眼症等,这些症状出现先后与程度可不平行,有时仅有高代谢率症,易与神经官能症相混,有时以多种特殊表现,有腹泻、心律不齐、心脏扩大、恶病质、突眼症等群。
临床表现:
轻症或经治疗能控制的甲亢,通常对妊娠影响不大。重症或经治疗不能控制的甲亢病人,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抑制腺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以及影响三羧酸循环的氧化磷酸化过程,能量不能以ATP形式储荐而耗尽,易引起流产,早产,IUGR及死胎。妊高征、产时子宫收缩乏力,产褥感染等发生率也均相应增加。孕产妇服用硫脲类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若用药过量,则可引起胎儿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引起胎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肿及畸形。在大部分病例的血液中发现有类似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免疫球蛋白,称长效甲状腺激素,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一过性甲亢,于生后3-4周长效甲状腺激素逐渐消失,新生儿甲亢才逐渐消退。若发生先天性甲亢,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增高。
甲亢对妊娠的影响:
多数学者认为,妊娠可加重心脏负担,能使甲亢患者原有的心血管系统症状加重,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和甲亢危象。这可能是由于妊娠后孕妇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胎盘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共同作用,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若能对妊娠期甲亢相应治疗,妊娠对甲亢并无严重威胁。
妊娠对甲亢的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系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甲亢妇女常表现为月经紊乱、减少或闭经生育力低。但在治疗后或未经治疗的甲亢妇女中,怀孕者亦不少其发生率约为1∶1000~2500次妊娠。妊娠期甲亢大多数是Graves病,这是一种主要由自身免疫和精神刺激引起特征有弥漫性甲状腺肿和突眼。